油膜厚度测定仪通过光学或电学原理实现非接触式测量,其核心原理及方法对比如下:
光学测量方法
光干涉法
利用光在油膜上下表面反射产生的干涉条纹变化计算厚度。当入射光穿透透明基底(如玻璃盘)后,在油膜与金属表面反射的两束光发生干涉,条纹间距或移动量与油膜厚度成反比。例如,英国PCS公司的EHD2测定仪基于超薄膜光干涉原理,可实现1-1000nm级精度测量,并同步获取牵引力系数。该方法分辨率高、可视化强,但需透光基底,对环境振动敏感,多用于实验室研究。
红外吸收法
基于油类物质对特定波长红外线的吸收特性。红外光源穿透油膜后,检测剩余光强变化,通过比尔-朗伯定律计算厚度。例如,红外油膜测厚仪可快速测量金属表面油膜,精度达微米级,且受环境光干扰小,适用于工业现场。
电学测量方法
电容法
通过测量油膜上下电极间的电容值推算厚度。电容与膜厚呈反比关系,适用于全膜弹流润滑场景。但当膜厚小于0.5μm时易发生电击穿,且润滑剂介电常数不稳定会导致误差,多用于接触式测量。
放电电压法
在金属摩擦副间施加电压,放电电压与膜厚呈线性关系(膜厚每增加1μm,电压约升0.18V)。该方法曾用于齿轮油膜测量,但受润滑剂洁净度影响大,精度较低。
方法对比与推荐
精度与范围:光学法(如光干涉)分辨率可达纳米级,适合薄油膜;电学法(如电容)量程较大,但精度受介质稳定性限制。
应用场景:光干涉法多用于实验室摩擦学研究;红外吸收法和电容法更适用于工业现场;放电电压法因误差较大已逐渐被淘汰。
发展趋势:光学法因非接触、可视化优势成为主流,结合光纤传感或机器视觉技术可进一步提升动态测量能力。